動員力 更甚財力
YouTube創辦人賀利(Chad Hurley)與陳士駿,這兩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,因為掌握機會,也因為興趣,更因為努力,在短短一年多內,成為家喻戶曉的創業家。 他們的經歷,或許會被解讀為「幸運創業家的故事」,但隱藏在好運背後的,其實是一個闊別已久的機會———Web 2.0的到來! 在網路泡沫破滅後,許多創業家與投資業者都對網路望之怯步,但是,經過幾年的潛沉後,網路業浴火重生,網路事業找到了新出路。 在寬頻等基礎建設快速發展的配合之下,網站及多媒體技術的創新源源不絕,加上使用者行為的改變,這些都促成了Web的商業模式,能夠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實現。 2004年,Tim O’Reilly率先以「Web 2.0」這個新名詞來稱呼這種現象。以矽谷為中心掀起一波全球性的「Web 2.0」網路創業熱潮,大量創投資金紛紛流入矽谷與中國大陸。 事實上,Web 2.0浪潮,是在經歷「資訊環境成熟」以及「網路使用者行為改變」幾年來的推波助瀾下,慢慢成形的。 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,正好給網路業者沈潛與重新思考的機會,就在業者靜待時機下,Web 2.0春天翩然到來。 以主要功能區分,Web 2.0網站可分五大類: 混搭服務(Mashup)———Mashup這個字,會讓人聯想到時尚穿著的「混搭風潮」,運用創意把多種物件搭配在一起,創造別具一格的創新產物。這個觀念引用到Web2.0,就是把幾個優秀網站的功能整合到自己的網站,提供使用者全新、更高的網站附加價值、具有創新功能的服務。 此類網站一開始並沒有提供任何內容或服務,內容、功能全部來自於其他網站。 美國的HousingMap.com,結合Google的地圖、Craigslist的公寓出租與住宅購買資料,創造出一種創新的互動式房屋搜索引擎,建立了龐大的商機,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 網路軟體(Webware)———網站提供自製軟體下載,讓使用者利用下載的軟體享受一些新的服務。 此類服務包羅萬象,例如中國大陸著名的電子雜誌網站Zcom智通網,開放網友下載網上軟體,即可享受網站所提供的電子雜誌、最新資訊等服務。 共享平台(Social media)———由使用者把內容上傳到網站,形成該網站的內容,上傳的內容基本上是文字、圖片等類型的檔案,不包括影音檔案。 部落格或是標榜電玩、寵物、生活等主題而產生內容與互動的網站,或是依照主題劃分廣告刊登內容的分類